匠造非遗 坚守传承 | 永兴坊皮影雕刻传承人、戏曲博物馆馆长梁庭僡纪实 | |
发布时间:2022-08-26 点击数:4140 | |
言之不足,便有了诗,有了曲,也有了戏。有一种声音,回响在广阔的天地,落在塬风纵横的西北,被赳赳硬骨的秦人吼成了炽烈秦腔,这也是陕西人对传统文化最直接、最朴素的表达。 也正是基于对文化传承的信念,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色彩,它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未来的呼唤,是千年文化之源滋养的底气,声音高昂,穿过厚重的城墙,满腔正气,淋漓尽致的展现陕西人骨子里的硬气。 梁庭僡陕西皮影雕刻传承人永兴坊戏曲博物馆运营者(右一)
从小学艺,唱响秦腔风采
梁庭僡,出生于1969年,13岁进入户县戏曲学校学艺。生旦净末丑,唱念做打舞,或深沉哀婉,或慷慨激越,字字入心,声声入骨,叹不够千秋惆怅,爱恨荣光。
六年学艺之路,满是辛酸和不易,要把手式、身架、台步这些基本功练到孰能生巧并非易事,她始终坚信无论多么艰难,也能胸含秦腔般的豪壮,呐喊出无尽的生命活力,啸出震荡八百里厚土的气魄,演绎独属于秦人的腔调。 历时八载 研习皮影雕刻
踏入三秦大地,望尽岁月千年。在学习和专研秦腔的道路上,梁老师为了让陕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,让中国传统手艺得到更好的传承,便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(华县皮影戏)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,历时八载,潜心学习皮影雕刻,现为陕西皮影雕刻传承人。 “一口叙说千古事,双手对舞百万兵”,而华丽的皮影,则是由皮影艺人雕刻彩绘而成。沿袭着千年皮影的传统雕刻手法,精心的选皮、过稿、润皮、推皮、雕刻、敷色、熨烫、连接等二十余道工序,耗时五天才能完成一件作品,多年来,梁老师也一直在用匠心来传承着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。 薪火相传,结缘永兴坊
一路走来,梁老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让非遗手艺薪火相传?如何讲好陕西人文故事,让非遗文化广为传播?“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,必须依托大平台。”梁老师这样想到。
借助永兴坊对于传统文化的聚集优势,尤其是非遗文化的挖掘、传承、创新、再造优势,再加上园区每年千万的强大客流量,梁老师所经营的非遗剧场及传统文化研学课程,迅速受到了广大游客和研学群体的欢迎,激发了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。
一方舞台 诉说千载风韵
同时,在永兴坊团队的支持和帮扶下,针对非遗剧场经营、戏曲文化推广、剧场沉浸体验等给出了系统化的策略和建议,现已发展成为演出场次高达六百多场,接待研学团队10万余人的“明星商户”,真正达到了永兴坊所倡导“让文化可消费”的目标。
文旅融合,激活文化创新
目前,永兴坊戏曲博物馆,坐落在永兴坊关中楼,重点打造的节目有40多个,包含关中、陕南、陕北三个区域的特色戏曲剧目。其集合了戏曲秦腔、眉户、碗碗腔、阿宫腔、华阴老腔、木偶戏、皮影戏、曲艺演出和戏曲知识推介、研学等活动;同时还进行戏曲剧本、脸谱、服饰、道具、头帽、伴奏带、舞美效果图、史料文字图片及实物等的展览、演示等。将陕西最精彩的戏曲和演艺呈现给了海内外游客。 未来戏曲博物馆将容纳更多的演艺形式和剧目,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非遗演艺和文化体验内容,真正的把传统文化的弘扬、推广和传播落到实处。 永兴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,以文化惠民、造福社会为初心,以“传承文化血脉、践行文化自信、致力文化发展”为使命,将不断挖掘、传承、创新、再造陕西传统文化,持续帮扶非遗传承人商户,使其能够创造文化、经济、社会效益。同时也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能够感知、体验、触摸到陕西传统文化,尤其是非遗文化。使其真正做到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可传承、可体验、可沉浸。
|